在我向别人介绍温州创新网络时,通常很难完全表达我对它的期望。我希望它能通过集合智慧,传播思考者的经验,为听众发展更多社会创新的可能;它能够发展出项目丰富的工作坊,让每个个体在接受信息的同时,有机会将其付诸实践;它能够挖掘温州的本土于海外文化,让生活在这里的人感到幸福,让曾经居住在这里的人内心骄傲。但目前,我智能暂时把它叫作一个演说品牌,因为至此它仍未被很多人知晓。然而这并不重要,只要能保持营养,能继续表达和独立,那就只管小众下去吧。
我的老家在海边,除了沙滩和海鲜,这里只有一些渔民家庭以及一座以初中为最高学府的学校。高中从苍南中学毕业以后,我开始关注了一所民间大学-立人大学。它没有校园,没有固定的老师,也不收学费,但它真正为我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展开了更多想象。
说是大学,其实是一场在成都的自组织游学。通过面试以后我成为活动的义工,开始与其他十名成员一起制定整个游学行程。入学条件是阅读奥威尔的《1984》和刘瑜的《民主的细节》,并分别写两篇读后感,通过文本材料和在线面试,义工团队最终从200多报名者中挑选出30名学员。
游学中的所有导师都是由全体各自提议,获得大部分人赞同以后便由义工向其发出邀请,因此游学的行程充满不确定性。幸运的是通过前两年的导师人脉积累以及他们对立人学员求知欲的仁慈,让我在15天的行程中能和冉云飞一块下馆子,与野夫把酒谈天地,当然还有更多文学、诗歌、历史、哲学、宗教、艺术方面的导师,便不一一叙述。十五天并不能够习得某一学科的专业知识,但足以激发我继续发现、探讨人与社会的欲望。
温州的文化活动不多,至少从豆瓣同城上的反应来看是这样。于是在14年5月我们组建了团队,下定决心,利用身边的资源,在温州筹备一场有营养,有影响的演说活动。四个人的团队开始收集现有的演讲活动信息并切向他们学习。不难发现,当下比较流行几个演说活动比如TED、一席、MaD论坛,他们都邀请了在不同领域有所建业的思考者为观众带来演说,这被称为“跨界会议”。通过对这些活动过去信息的收集,我们慢慢明确了我们到底要邀请哪些人,在前期的准备中我们要执行什么。为了更多地了解演说的现场执行,我参加了一席和MaD在现场演说。在接收了众多演说者的信息传递以后,我在思考,如何才能让这些传递给听众的信息得以实施,让“跨界会议”的意义从“整合内容”转变为“行动触发”。换言之,我的期待是能够有更多听众在观看现场演说后成为“Local Changemaker”(本地创变者)为本地的社会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事情,当然这是后话。在朋友的提醒下,我们开始关注品牌的确定和推广。
起初我们选择了向TED申请举办TEDxWKU的许可,希望利用TED既有的影响力吸引有思考的演讲者以及来自不同行业的观众。在获得许可后,我们陆续邀请了数名在各自领域知名的演讲者,包括作家傅国涌。然而在活动正式推出前一周,一切看似都发展得顺利的时候,我们突然收到有关部门的通知。由于一些敏感因素,我们被要求必须取消邀请傅国涌老师参与活动,并不得再使用TEDxWKU这一品牌。这样的意外,导致部分已经确认的演讲嘉宾临时取消了我们的行程,对我们无疑是巨大的打击。坦率的说,团队根本没有准备应对这种紧急情况的预案,但是活动已经发布,在剩下的一周中,我们必须开始对活动的重新规划。就这样温州创新网络(Wenzhou Innovetion Network)这个新的品牌正式诞生了。
这个名字是在我和TEDtoChina的创始人(第一位将TED活动引入中国)Oliver Ding通过邮件交流时,他为我推荐的。同时他说“温州地区应该有很多值得挖掘,可以激荡的思想,过去温州曾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扮演重要的角色,人们称之为“温州模式”。我很乐意看到今天的新一代温州青年重塑接轨国际的新温州模式。”他的寄语进一步坚定我们要将演说品牌本地化的决心。
四个人的团队需要负责起活动策划、讲者邀请、内容沟通、氛围设计、学习使用灯光设备、音响控制等任务,导致在邻近活动当天时每个人不得不身兼多职。尽管经历了几乎是毁灭式的打击,我们仍然在正式活动前五天确认了所有参与的演说嘉宾。团队中虽然没有完美主义者,但我要求所有的设置都从用户体验的角度考虑,思考怎样的灯光和幻灯片配合可以让观众感受到更加细腻的演说内容和情感。我们的目标是让观众感受到他们并不是在听一场学术讲座,而是一台由讲者和幕后人员精心打造的思享盛宴。
第一期活动前一天,所有讲者都被要求参加活动的预讲彩排。目的一是为了让讲者适应活动现场的设置以及测试硬件是否有技术故障;二是来确认讲者的演说内容和幻灯片是否能最好的配合,以在正式演说中达到最好的效果。前期我们已经不断与嘉宾进行内容的沟通,但在预讲过后,我们和嘉宾都发现,一些准备好的内容似乎并不适合此类演说,或是内容太为专业,不能够让普通观众提起极大兴趣。于是我和程程在把讲者送回酒店以后,连夜与一些讲者沟通,重新设计演说的内容框架。沟通结束以后,已经超过12点,回到演说厅还要与等在那里的Max继续调试一窍不通的灯光设备。虽然疲惫不堪,甚至在中途有人想要放弃,但我们还是挺到了最后一天。
活动当天早上,在和几位讲者:姜广涛、黄超凡、Jaskni聊天时听说他们昨晚也为了修改演说内容工作到深夜,我为他们的敬业,以及对我们的信任打动。当现场240名观众落座,演说正式开场前,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小点子:我倡议大家在每位讲者结束演讲时,起立为他们的思考和演说鼓掌。这不仅仅是对演说嘉宾思考成果的尊重,也是在培养现场每一个人作为观众的礼仪。没想到后来,起立鼓掌成了WIN演说活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后面两期的活动中,尽管我没再提醒大家,现场观众仍然自发起立为讲者鼓掌。
一下午五个小时的演说令人印象深刻:Jaskni没念过大学也没学过设计,坚信“只要能做好一件事情,就一定能做好所有事情”成为一名设计师;陈敏媛一致坚持临终关怀志愿服务,带我们一起思考生命,她还说“教育不是把人填满而是把人点亮”;当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趋于平淡,黄超凡提醒我们是不是该放下身边的高科技,放下功名利禄,开始一次心与心的交谈;配音大师姜广涛从语言文字的角度解读为什么中国要有译制片,译制片离我们到底有多远;17岁成为最年轻环保组织掌门人的方明和不忘初心,保护野生动物,为生命请灵;张继芸帙的“有志青年”鼓励年轻人要勇敢地迈出第一步:Go out and make a better world;宋庄的铁匠蔡小小第一次做演说,每一张照片每一句话都透出一名铁匠在打铁时叮叮当当的稳重和朴实;梦想改造家王平仲从建筑设计师的视角让我们领略美与实用的建筑设计,表达设计是一种神奇的力量。
第一次总是最难忘的。
很快,我们就要在10.10日开始第四期温州创新网络。希望在明年的五月份,我们能举办一次温州创新网络年会,邀请所有过去的嘉宾回到温州。所有观众都能够有机会与喜欢的嘉宾面对面对谈。我们期待这一天。
改写一句孟京辉导演的话:一切关于年轻的,改变的,梦想的,生命的,荷尔蒙的都在这里,一切关于人文的,温柔的,科幻的,传统的,天马行空的都在这里。在温州创新网络,当每一场演说,每一出戏剧散场的时候,我们重拾即将发生改变的生活。